成都科学城
成都科学城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,距成都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,距天府国际机场约30公里,是推动成都“双核共兴”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极核。
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,起步区25平方公里,环兴隆湖布局建设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、信息网络、生物医药、创意设计、军民融合、中德合作等六大产业组团,重点发展基础科研、互联网大数据、生物科技、高端制造、现代金融、创意设计、研发服务等高端产业。
一、布局规划
在成都科学城用地布局规划图中,科学城规划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、设计研发、产业孵化、创新转化园等产业用地,还有高端配套等一系列服务用地。其中环绕兴隆湖的主要为研发兼容商业、商务用地,包括互联网产业、设计研发、产业孵化等板块。在成都科学城的东部,还规划了一个创新转化园,专门用于科研成果转化。
在这些板块中,绿网水系、交通网线将渗透其中,实现生态、产业、城市的高度融合。成都天府新区将以“一城、一区、一带、三园”建设为发展重点,建设成都科学城、秦皇寺中央商务区、锦江生态带、创新转化园、新兴工业园和国际合作园。
二、园区环境
(一)自然环境
从自然生态环境看,成都科学城不只是“好看”,而且构建了以兴隆湖为核心的蓝绿交织生态网络。环绕着兴隆湖,成都科学城更进一步构建起了从基础科研、应用开发、“双创”服务到成果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。园区不引进制造业和有污染的企业,更强调创新型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。这一理念从第一版天府新区总规开始延续至今。
(二)产业环境
从绿色生态到创新生态,两者的“双重叠加”催生了发展的新生态,带来了“人城境业”融合。“科技创新的关键是集聚创新的人才,人的地位优先于产业。”匡晓明认为,创新人才对于职住平衡的交通体系、教育医疗配套、优惠鼓励政策都有很高的期待,但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还是生态环境,“先要优化兴隆湖和周边河流的水环境,让我们的科技人员推窗见田、开门见绿”。
在成都科学城构建起的发展新生态中,一个个创新的“朋友圈”正在这里落地生根。引进一个高端科技服务机构、一个大型实验室或一名顶尖科学家,相应的生态链会自然展开,“每个科学家周围都有很多朋友。”